华宇娱乐
最新动态

明清时期各类商品,都有“牙人”这个职业,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_买卖_驵侩_历史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7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  

好的,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,适度丰富细节和语言表达,改写这篇文章,字数变化不会太大。下面是改写版:

---

我在头条创作的第二期文章

牙人可不是牙医

古代有个成语叫“三姑六婆”,用来形容那些社会上不务正业、喜欢打听闲事的市井女性。其中“三姑”指的是尼姑、道姑和算命的卦姑,而“六婆”则包括牙婆、媒婆、师婆、虔婆、药婆和稳婆。

大家对“三姑”的身份基本都很清楚,但“六婆”中的牙婆,除了媒婆现在还能被提起,其他都鲜有人谈及。稳婆是指接生婆,虔婆则是妓院的老鸨,药婆是乡村中用草药治病的女郎中,而师婆是那些装神弄鬼、画符念咒的巫婆。那么,这牙婆究竟是做什么的?她们会像现代牙医一样给人看牙齿吗?

展开剩余86%

为了弄清楚这个疑问,我们可以简单查阅历史资料。宋代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中,在“雇觅人力”一卷里提到:“府宅官员、豪富之家,欲购宠妾、歌童、舞女、厨娘、针线供过、粗细婢妮,并有官私牙嫂及引置等人。”这里的“牙嫂”,也就是牙婆,显然并不是给人拔牙补牙,而是从事劳务人员的介绍和买卖。

实际上,这里的牙婆就是古代的中介女性,专门撮合买卖双方,从中赚取佣金。她们所涉及的“商品”不仅限于奴隶,还包括牲畜、茶叶、丝绸等各种物品。女性经纪人叫“牙婆”,男性则称“牙人”或“牙郎”,他们工作的地方被称为“牙行”。

那么,为什么这些中介会被称为“牙人”呢?关于这一称谓,有两种解释。北宋孔平仲在《谈苑》中写道:“牙人本谓之互郎,主互市事也。唐人书‘互’作‘乐’,‘乐’字形似‘牙’,遂转写成‘牙’。”就是说,“牙”字可能是“互市”的“互”字误写而成。另外一说,来自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,“牙郎,驵侩也。南北物价定于其口,而后相马贸易”,这些中间人专门负责验马,判断马匹牙齿的好坏,因此得名“牙人”。

牙人的起源和发展

牙人这一行业的诞生,与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,而商业的基础则源自人类生产活动的分工。

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社会生产分工。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。早期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,随着生产力提高,降水充沛的地区兴起农业,干旱地带则发展畜牧业。畜牧部落提供毛皮和肉类,农业部落提供粮食,两个部落间为了满足彼此需求,开始频繁交换商品。

第二次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。随着制陶、铸铁、纺织技术的进步,生产工艺愈加复杂,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群体,商品生产也变得更加有目的性,开始为了交换而生产。

第三次分工是商业从生产性行业的分离,标志着商品交换的频率和范围大幅提升,出现了专职的商人阶层。

牙人正是随着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职业,通常出现于第三次社会分工之后。历史记载中,牙人的最早雏形可追溯至西周时期,不过当时他们被称为“质人”。《周礼·地官》记载:“质人掌成市之货贿:人民、牛马、兵器、珍异,凡卖债者,质剂焉。”“质剂”是当时的买卖契约,写于简牍上,分两份保管。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《中国史稿》中指出:“质人即管理市场的经纪人,负责制订买卖契约。”

不过,先秦时期的质人,主要是为官府监管市场,真正以市场经纪人为职业的,应该是在西汉时期才逐渐形成。

西汉时,出现了一个新职业“驵侩”,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有“子贷金钱千贯,节驵侩”的记载。驵指骏马,侩则指拉拢撮合买卖的中间人,驵侩最初专门负责撮合马匹交易,收取佣金。

驵侩最开始只是马贩,但随着商业的发展,业务范围扩展至各行各业。封建社会的农村百姓买卖农具和日用品不需要中间商,但到了汉代,商品经济极大繁荣,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贯通,涌现出大量豪商和富商。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时,便需要能牵线搭桥、协调买卖的中介人。

这类中间人诚信经营非常关键。晋代《晋令》规定,驵侩在工作时要明确写出自己的专业和特长,并且工作时穿一只白鞋、一只黑鞋,象征在买卖双方之间保持中立。

到了唐代,经济更加繁荣,专门的中介机构“邸店”和“车坊”大量出现,尤其在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。唐中期以后,“牙人”这一称谓开始被正式使用。著名历史人物安禄山,安史之乱的主谋,就曾任牙人。据《旧唐书·安禄山传》记载:“禄山及长,解六蕃语,为互市牙郎。”他在边境从事国际贸易,通晓六国语言,足见其才华,也难怪他能在历史上掀起巨大风波。

牙行的鼎盛时期

牙行作为一种职业,其繁荣顶峰出现在明清时期。明代中期以后,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萌发,商品经济空前繁荣,市场网络不断扩大,为牙人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。明清两代,牙人数量成千上万。崇祯年间,杨嗣昌在奏疏中提到,每年从牙人处征收的牙税高达六十七万五千两,占全年税收的六分之一。清雍正年间,湖北省共有牙行五千二百多户;到了嘉庆年间,直隶省境内的牙行多达一万三千余户。

大城市里,牙人聚集如云。《扬州府志》记载,扬州、瓜州、仪征等地从事经纪业务的牙人不下万人。即使在乡村集市,也有大量牙行据点。明嘉靖年间的《莱芜县志》记载,莱芜县13个市集竟有牙行208家之多。

甚至偏远的东北边疆,牙人的活动也非常广泛。清代关外的林海雪原,鄂温克族、鄂伦春族称牙人为“谙达”,达斡尔族则称之为“老客”或“买卖人”。

牙人的利润十分丰厚,俗话说“早上没饭吃,晚上有马骑”,形象地说明他们的收益极高。如此诱人的利益吸引了各种人群投身于此。

同时,肥肉也引来了官府的关注。《明实录》记载,不少皇亲国戚私自开设牙行,侵害百姓利益;不少读书人则“弃儒从牙”,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就曾做牙人,且颇为自豪地说:“吕尚卖饭于孟津,唐甄为牙于吴市,其义一也。”

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,牙人大多是世袭职业,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儿子会打洞”,许多牙人家族代代相传,形成稳定的家族产业,“祖父相传,视为世业”。

虽然也有少数牙人富可敌国,但大部分都是小本经营。嘉庆年间《松江府志》载,许多小牙人在集市上“晨挂一称于门,候买卖者交集户外,乃为之美恶而交易”,甚至有的连店铺都没有,纯属“空手入市”。

明清时期,牙行构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。各类商品都有专门的牙行。康熙《通州志·赋税志》记载,城内有专门经营葱菜、瓜靛和水果的牙行。针对不同消费层级,同一类商品也有多种牙行,浙江南浔镇的丝绸牙行就分成京庄、广庄、经庄、划庄等多种类别。

牙行之间又互相联系,形成完整的产业链。清咸丰年间的《南浔镇志》记载,南浔丝绸的大牙行有“客行”、“经行”,为大牙行服务的还有负责寻找货源的“划庄”和帮助销售、抽取佣金的“小领头”等。

逐渐走入历史

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,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市场。在华设立代理中介,协助洋人买卖商品和经营地产,这些代理即所谓“买办”。买办实际上就是洋人的牙人,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的帮凶。

外国商品大量涌入,冲击了中国农村手工业,许多本土牙人纷纷转行,牙行也开始走向衰落。

到了清末,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制度,效仿西方建立各种性质的交易所。到了民国时期,交易所遍布上海、北京、天津等大城市,出现了股票经纪人、债券经纪人和期货经纪人等,这可以看作是牙人的“现代化转型”。

作者:大狮子

校正/编辑:莉莉丝

参考资料:

[1]《小议我国经纪人的历史变迁》 张和群 教育教学论坛 2014.12

[2]《明清时期的牙人牙行》 刘巧莉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.12

[3]《清前期商业社会秩序问题管见:以牙人牙行为基本线索》 黄东海 2011.3

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,配图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---

需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成更口语化、适合视频解说的版本吗?还是帮你做成PPT大纲?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华宇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